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世界正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技发展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加快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在国家科技创新征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使命。
就高校而言,除了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还需加快推动高校有组织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全链条科研体系,高校何为?
高校科研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善于提出科研前沿问题,从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同时,要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模式,提升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创能力。
首先,高校需要积极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例如,可以聚焦海洋强国、能源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实施科技专项行动计划,解决“大科学”“大工程”问题,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区”,构建从科学到工程、产业的全链条系统化科研体系。
同时,高校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新型科研“自由探索区”,建设前沿交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目前已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等。上述研究平台和机构正通过人才政策、科研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汇聚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勇闯“无人区”。
在立足基础研究前沿的同时,高校也应成为产学研“融合区”。一方面,高校需推动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积累优势,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设立前沿探索基金、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方式,推动探索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
改变“一刀切”评价,为勇闯“无人区”提供保障
人才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的第一资源,强化有组织科研,高校应将评价体系和支持机制有机结合,全方位、全链条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创新活力。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分类评价体系改革,优化学术评价环境。针对不同研究类型和学科特点,高校应改变“一刀切”量化的评价尺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减少不必要行政负担,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在支持方面,高校应全面统筹多元化资源,为青年人才勇闯“无人区”提供保障。
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日益增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随之增大。在国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在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为有组织科研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术发展、前沿研究、先进技术、质量管理、区域创新等职能模块,实现全口径和全链条流程覆盖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积极打造校院两级专业化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强化理论学习和多岗位实践,全面提升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以及政策研究能力。
“一门式”流程,打造高校成果转化“试验田”
目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域,阻碍成果转化的“粗绳子”已不多见;但在具体操作落实过程中,仍有一些因配套不到位或观念原因导致的“细绳子”存在。
比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后成立公司,但公司法相关的建制问题,组织人事部门管不了,要找专门的法务;随着高校教师对成果转化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甚至吸引投资人创办公司,传统的组织人事部门也必须针对这些新现象进行新探索;若科技成果转让到民营企业,涉及国资转化的问题,资产让渡如何处理也必须有新的流程……据笔者所知,多所高校都已经或正在遭遇类似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呢?我们建议,高校应紧抓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契机,不断优化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通过实践不断深挖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加快突破难点堵点,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高校可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技转人才培养、技转机构建设、合规性整改、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流程,形成多部门协同、全流程贯通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于2020年10月成为首批40家赋权试点单位,2021年9月获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试点,2022年12月获批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针对赋权试点任务,学校制定“路线图”挂图作战,各项改革任务均取得突破。试点期内,学校直接赋权科技成果276项,合同金额2.08亿元;成果许可转让作价投资项目450项,合同总额30亿元,比改革前增长4倍。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相关制度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成果转化路径模式。
面向未来,高校作为科技、教育、人才的关键结点,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的需求与问题,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发展,加速成果转化落地,营造健康活跃学术生态,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