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科研管理

浅论高校科研管理

摘要

高校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克服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制度欠缺、管理队伍不稳定等缺点,加强管理人员学习、指导,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科研管理 信息化 管理模式 团队建设

一、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才能看准和把握科研方向,选准科研课题,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对科研工作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掌握的信息质量越高,做出的计划越切合实际,越符合客观规律。

(二)信息是确定科研选题的基础。科研管理人员在确定科研课题之前一定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信息,选出有生命力和竞争性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课题的中标率,使有限的科研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无论是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科研项目的结题、鉴定,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都要依靠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依据信息,才能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两个角度来正确评价成果的价值,克服鉴定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模式有待改进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到成果申报,从科研成果的产出到实践应用中的成果转化,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样就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地管理。然而,人员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同时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上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此外,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

(三)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科研积极性不高高校科研作为科技的重要孵化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就需要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但是在许多高校,因科研管理制度的原因,这种积极性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1.纵向科研经费投入相对有限,科研项目过少;项目评审受主观因素影响严重,致使科研项目多由少数人承担;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2.研究特色不突出,从而影响申报的成功率;3.科研经验交流有待加强。以便少走弯路,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4.项目的结题、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三、加强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发挥沟通、指导作用科研管理者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发挥科研管理的协调,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既广泛接触社会、市场,又与上级科研主管机构相联系的优势,认真了解科研政策导向,广泛搜集科研信息,了解各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研究不同类型课题申报程序,并以此为指导向研究者提供信息,提供帮助,积极引导,使科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政策导向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

在项目管理中改变片面追求课题层次,忽视与市场相结合的观念,关注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健全专利申请制度,积极申请专利,改变过去科技成果只是通过发表论文,学术研讨等方式公开成果,从而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给高校科研带来巨大损失的局面。

(二)树立服务意识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一个有利于科学家、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作为服务部门,科研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坐在办公室里管科研的状况,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只有了解学校的科研状况,知道学校的科研强势方向和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科研方向之所在,在遇到机会时才能主动把握。要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对待科研人员疑问要虚怀若谷,平时在制定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想想他们在执行时会有怎样的困难,力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切忌居高临下,言之无物,不切实际地瞎指挥,要生动具体,切中要害,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三)建立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

加快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为产生创新性科研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科研管理干部应加强科研管理知识的学习,广泛涉猎多学科领域,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在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的同时,主动加强与上级科研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与兄弟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只有在高校科研工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视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才能迎来高校科研工作的崭新局面。

(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高校科研发展迅速,科研管理内容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应有所改变。以科研成果为例,过去论文成果主要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SCI收录、EI收录文章数量有限,如今高水平论文数量增加,论文成果不仅被SCI、EI收录而且影响因子级别也逐渐增长。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制度中有关科研奖励方面的内容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受奖科研成果级别,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这样才能激励科研人员把握本学科科研发展前沿,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校内科研项目申报政策应向中青年倾斜,这样有助于调动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避免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因部分校内专家既是评审者又是申请者而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对于校内骨干科研人员鼓励他们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级别项目,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

(五)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及综合性日渐明显,个体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难免受到影响,很难单独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科研人员具体情况及学校科研发展规划而组建的科研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在这方面给与支持。

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一)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高校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制定相应政策,合理安排工作量,使具体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深入企业调研,到企业兼职合作研究,进行产品开发,作工业性现场试验,创办高科技企业,促进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高校教师在超额完成一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带薪科研休假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的进行科学研究,做好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和推广转化工作。第二,科研人员在承担科研项目,任务比较繁重时可以提出申请暂不承担教学任务,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负担,可以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第三,支持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到企业兼职、技术入股。科研人员可以申请留职创业,工资和各项统筹由本人承担,并向学校交付一定费用,使用学校知识产权的支付相应费用。主要工作告一段落后,允许他们回到高校,竞争上岗。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适当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大学宽松的、自由的研究环境,又有利于队伍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能产生新的生长点。要考虑高校现在这种科研处的管理方式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如何来整合队伍,如何来组织一些重大的项目。把各种力量组合在一起,用什么杠杆来实现。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管理是一门科学,身为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就要懂得科学研究,最起码也要对本领域科研的基本知识、发展动态、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对该领域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这是干好该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要有明确的目标,具有综合分析能力,重在创新;把握全局,具有起草文件的能力,重在严谨;独当一面,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重在落实;科学管理具有综合协调能力,重在灵活。科学思维进而产生科学决策;善于理解新的观念,与人探讨新的问题,交流是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新理论和新经验。科研部门要自己走向市场,所以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作好内部工作,而且注重对外宣传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等工作是必要的一环,这对于增强本单位的信息流量、整体活力很重要。具有一定的公关和交际与社会沟通能力,是将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项个人能力。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为加快高校科研发展速度,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